我为“三城四化”建设献一策获奖作品
做大做强汝城旅游产业的的调查和思考
温泉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 祝运泉
围绕县委、县政府“推进三城四化,建设美丽汝城”的发展思路,本人实地调研了汝城温泉旅游景区、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濂溪书院、白石岩等景区(点),并就如何做大做强汝城旅游产业,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一、汝城旅游开发的现状
2001年以来,汝城旅游开发迈开了较大的步伐,旅游景(区)点和旅游项目逐步增加,汝城温泉旅游景区、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濂溪书院、白石岩等几个景区(点)旅游开发较为成熟,对游客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开至2004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7.4万人次,同比增长86%;实现景点门票收入200万元,同比增长34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00万元,同比增长81.8%。到2012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66.21万人次,同比增长40.11%,是2004年的15倍;实现景点门票收入1.41亿元,同比增长25.9%,是2004年70倍;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65亿元,同比增长48.82%,是2004年16倍。2006年,汝城温泉(福泉山庄)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2007年,濂溪书院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区;2009年,九龙江森林公园申报国级森林公园成功。2012年,热水汤河成功创建为湖南省第十三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二、存在的问题
㈠发展旅游意识不强。全民发展旅游的意识还未真正形成,发展旅游的意见还不够统一。包括有些领导和有些部门对发展旅游认识不够,支持力度欠缺,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㈡交通条件还待改善。虽我县一些县乡公路己改造硬化,两条高速穿区而过,但县乡公路以及高速公路出口与各景区(点)联接路均是山区路,路面过窄,崎岖难行;有些县乡公路和到部分景区(点)或景区(点)内的旅游公路目前还是黄泥路,路况差难走,需进行硬化改造。
㈢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产业是一项前期投入巨大、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产业。但是,由于我县县、乡(镇)财政收入不大,对旅游开发投入严重不足,又缺乏切实可行的投资政策,难以吸收境外投资和民间资金,造成各景区(点)开发资金缺口较大,发展速度缓慢。
㈣旅游的整合力度欠缺。我县现有的旅游企业及经营者均缺乏专业化和网络化经营方式。许多已经开发的景区(点)旅游开发内容单一简陋,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着有说头、没看头、少玩头的现象;各旅游企业及经营者相互支持配合的力度不够,造成一定的内耗,又不重视服务意识、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的提高,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同时,与县外周边旅游单位的合作不够,与旅行社的联络不密切,很难纳入旅行社的路线安排之中或融入大旅游圈之内,更难形成“双赢”的整合效益。
㈤生态环境保护不够。一些有损生态环境的生产行为如砍伐天然林、开矿等,严重破坏了地表植被。污染重的项目、技术落后的工艺也未淘汰,全县“三废”排放总量仍然还很大。有些旅游景区(点)的违章建筑和不协调建筑在不停出现;生活、旅游垃圾较多,且处理不够及时;旅游设施不够卫生,给许多游客造成不良的印象。
㈥品牌宣传不到位。由于缺乏宣传资金和宣传策划人才等原因,目前我县对外旅游宣传基本都是被动式的宣传,还没有主动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外展开大型宣传。而县内的旅游企业又经常各唱各的调,宣传效果不明显。
㈦管理体制不太顺。由于历史、现实的种种原因,当前,全县景区景点分属于多个部门,旅游处于多头分散管理之中,造成县区乡之间、部门之间相互制肘,致使规划难实施,管理难到位,宣传难同步,形象难确立,严重影响了我县旅游发展的统一性和整体性,难以凝聚发展合力。
三、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措施和建议
㈠强化旅游开发重要性的认识。目前,林、矿、水”三大产业为我县的支柱产业。但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对诸如“林、矿、水”等“能源型产业”实施限制性发展,在税费等方面进行政策性减免,对财政增长的贡献相对减弱,特别是今年来,全市实施五年的封山育林,严禁林业砍伐,林业对财税的贡献率将锐减。当今旅游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其产值占全球GDP的10%。我国的旅游业起步晚、进步快,上升空间巨大,后发优势明显。因此,发展旅游经济既是形势所迫,也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必须形成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的共识,将旅游业作为我县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和发展。
㈡挖掘汝城旅游开发特色。我县旅游资源开发要突出四个特色。一是温泉资源独特。我县的汝城温泉水质好、水温高、流量大,特别是氡的含量高,是其他温泉无法相比的。因此,要抓着汝城温泉这种独特性,大力开发氡泉浴、氡泉疗养、氡泉饮品、楼台泡温泉、天体浴等独特的项目。二是文化底蕴浓厚。大力挖掘和整理历史文化、古冰川文化、温泉文化、茶文化和少数民族风情文化,采编人文景观传说、民谣、山歌、舞蹈等,保护和发扬好香火龙、装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争取在旅游人文开发上有新突破。三是红色旅游丰富。汝城是一块红色热土,留下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足迹,留下了红军楼、红军池、朱氏总祠、青石寨等红色基地。可挖掘整理上述红色旅游资源,开辟“红色旅游线路”。四是生态环境优越。利用好独特的生态和气候条件,根据游客的爱好和追求,开辟多种多样的休闲、养生、探险、观光等为主的生态旅游项目。
㈢整合好区内外旅游资源。一是整合区内资源。充分利用区内的温泉、中型水库、河流、竹林、历史文化革命遗址、奇山石洞等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气候温光条件,根据游客的爱好和追求,开辟温泉、生态、漂流、攀登探险、农业观光、红色旅游、健身娱乐等为主体的“X+X”的复合旅游项目。二是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县内景(区)点统一管理模式,实现县内旅游一卡通。围绕旅游六大要素,积极发掘汝城饮食的地方特色,提供具有汝城特色的菜肴和食品;做强“农家乐”项目,满足不同档次游客的需要。积极开发竹木工艺品、根雕、奇石和水蕨、大禾米糍、香菇等特色旅游产品,提供具有汝城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满足游客的采购欲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供游客休闲娱乐。三是构筑黄金旅游线路。加强县内景点景区合作,提高共同发展意识,形成优势互补、协调配合的格局,开创几条县内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共同做好汝城旅游产业蛋糕。主动融入珠三角、长三角、闽三角旅游圈,加强与井冈山、丹霞山、南华寺、东江湖等著名景区景点联络,联合发展旅游业务,借助其成熟的客源市场,构筑“红三角”黄金旅游线路。
㈣构建多元化投资体系。一是致力开展招商引资。二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改善各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三是县乡政府要千方百计加强对旅游产业的引导性投入,制订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动员和组织部门和社会力量广聚资金,加快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景点景区的开发。四是努力争取扶贫、以工代赈、移民等各项开发资金向发展旅游业倾斜,鼓励、协调金融部门倾斜旅游业信贷支持。五是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发展基金作用。六是利用好文化旅游开发公司融资平台。
㈤规范旅游管理体制。一是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管理模式。二是理顺好热水汤河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按照撤乡并镇的办法,将热水、集益两乡镇并为一个镇,镇政府设于集益乡;尽快成立热水汤河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将汝城温泉旅游景区管委会职责和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的村组划由其管理,避免了双重管理和镇区管理目标及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同时,可将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与热水汤河风景名胜区合并开发和管理,形成整体开发优势。三是大力推进旅游社、旅游运输公司、土特产制作和销售公司等旅游服务企业的建设,形成旅游一条龙服务。
㈥实施重点开发战略。鉴于我县的财政实力及旅游景区(点)成熟程度,我县应重点做大做强以下四大景区:一是打造汝城温泉精品景区。按照高起点、上档次、成规模、有特色的要求,整合旅游资源,精心包装项目,加快与战略性投资者洽谈,实现汝城温泉的整体开发,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温泉名胜之地。二是着力开发九龙江生态景区,打造华南有名的国家森林公园景区。三是积极建设县城历史人文景区。以城市、公共建设为依托,以津江红色古村、老街、文塔、濂溪书院、予乐湾为重心一直延伸到太保第、白石岩及周家,以理学文化为主题,加上兴建龙王庙公园和开发周边古祠堂,打造湘粤赣边际重要历史文化名城。四是切实打造两大红色景区。打造好以湘南起义策划地为主的津江和以红军长征突破第二道封锁线为主的官坑两个红色旅游景区。同时,把发展红色旅游与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密切结合,形成综合型、复合型旅游产品,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㈦不断强化管理。一是完善旅游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旅游景区管理有关制度、措施及办法,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大景区的监管力度,营造“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旅游经济发展环境。二是重视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创新用人机制,引进或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三是塑造好形象。积极开展诚信建设,提高汝城人文明素质,朔造求新思变、开明开放、团结实干的汝城人形象,着力体现汝城山好、水好、人更好的完美融合。
㈧切实保护好旅游资源。一方面要切实保护好温泉资源这一核心资源。温泉资源是我县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资源,也是极易被污染的旅游资源。污水回灌、地下水位下降、盐碱化等都会对温泉造成严重的破坏,甚至直接影响到温泉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要加强对温泉水开发利用及保护的研究,严格执行国家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促进汝城温泉的持续开发利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濂溪书院、绣衣坊、文塔、红军楼、朱氏总祠、封泉遗址、冰川遗址、仙人桥、金山祠堂群等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并进行有序地开发利用,避免旅游资源的破坏。
㈨努力搞好配套设施建设。按照景区规划建设的要求,做好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县到乡、乡到村公路改造的安排上优先考虑旅游景区的道路建设,确保游客进得来,走得好。要统筹开发“六大要素”,使客人吃得高兴,住得放心,行得方便,娱得痛快,购得满意,游得尽兴。
㈩美化好生态环境。一是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做到“善吃祖宗饭,不断子孙粮”,切实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起来;二是控制好竹木的砍伐。逐年减少竹木砍伐量,切实保护好区内的竹木资源,尤其是原始次生林,发展既能养水、又能产生负离子的阔叶林。三是对县内的主要交通要道、河流两岸、景点周围加强绿化美化。四是整治河道污染。要严格控制超标排放,制止向河道丢扔垃圾以及毁灭性捕杀鱼类的行为,保持河道清净和生态平衡。五是规范矿产开采。做到保护优先开采,开采服从保护,不因开采出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的现象,特别是要严禁在景区上马建电站、采矿(石)等毁景性开发项目。五是严格控制新上污染性生产企业,防止大气污染。从而,营造青山、绿水、蓝天的良好生态环境。
(十一)加强宣传推介。一方面要加大旅游宣传投入。另一方面要积极参加各地举办的旅游交易会、招商洽谈会,推介汝城旅游资源;要广泛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制作好画册、光碟等,大力宣传景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扩大其对外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