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汝城打造“理学圣地”的基础

最近,县委、县政府提出汝城打造“一城三地”的发展战略方针,其中“三地”中的“一地”是“打造理学圣地”,我就此谈点个人粗浅看法,我认为汝城打造理学圣地,是适应汝城实际的,是顺应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是有现实基础的。

一、理学鼻祖周敦颐莅汝主政四年,并在此悟创理学学说,汝城打造理学圣地有历史渊源

周敦颐在宋皇祐二年至至和元年(1050—1054)在桂阳县(今汝城)任县令,此时是其理学思想蕴思、形成、成熟的重要时期,他经过多年探索,逐渐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

理学是一门哲学,又是一门社会学,它是用哲学的思辨做引导,扩展到社会学的应用上的。濂溪理学的哲学思辨观点,最重要的体现在《太极图说》中。《太极图说》用“无极”、“太极”、“阴阳”、“动静”、“三界”、“四时”、“五行”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揭示自然界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相生相克、消亡的原因和规律,它代表濂溪理学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以其“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五行之气感动而生善恶”,揭示了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即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使濂溪理学所主张的社会观有了自然世界的依附,也就是说,精神世界有了物质的结合,从而使其所倡导的理学社会规范,具有有理、有据、有形的根,使理学学说成为千百年来普遍信服、认同的理论。由此可见,《太极图说》是濂溪理学的奠基之作,是理学立论的根本基础。

汝城城西五里,山间盘地中有一村名朱家湾,耒水河在此蜿蜒如S形曲贯村子,周敦颐以水分土,立见阴阳两半,S型的南边地势较高,为阳,S型的北边地势较低,为阴,一幅天然太极图跃然眼前,他辨机悟道,蕴思出《太极图说》,成就了阐释天、地、人的哲学鸿篇,萌生了理学架构,以此为引信,引燃了理学之火。如今到此参观者日众,无不为大自然的造化叹奇,即使对太极图一无所知的,看后也略知一二了。

二、濂溪理学对汝城影响深远,连绵不断,已成为汝城特质性的精神内核,汝城打造理学圣地有存在根基

汝城人对周敦颐和他的理学思想敬仰有加,濂溪理学思想浸润着一代代汝城子民,在近千年的历史中,理学对汝城影响深远,且连绵不断。

在宋末至清朝,全国建有纪念周敦颐的濂溪书院成百上千个,但目前唯有汝城濂溪书院仅存于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反映出汝城与周敦颐及濂溪理学的情节。汝城濂溪书院始建于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自始至今近800年来,虽九易其址,四更其名,然薪火相传,保存至今。濂溪书院始终供奉的是濂溪先生,教授的是四书五经,传承的是理学经典,培养的是理学才俊,弘扬的是理学思想。

自古以来,汝城以濂溪书院等四个书院为理学教育大本营,广泛而深远地影响了汝城的文风、官风和民风。使文风昌盛,官风清明,民风淳朴。自宋以来,出了39个进士,出了数十个立朝有声的重臣,他们无一不是理学的忠实信徒和笃行者。就是当代,也成就了数位新中国的开国功臣,在他们身上,同样可以看到仁心为国、道义担当的理学要义。

千百年来,受周敦颐“爱莲(廉)守拙”、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影响,自宋以来,汝城出官多忠直廉洁,“崇理尚德”始终是汝城精神之灵魂。汝城官员大多成为御史(监察官员),御史现象成为汝城人文的一个特征。出了朱英、朱海、朱守孚、范辂、范永銮等数十位颇有影响的御史,出现过父子御史,叔侄御史,兄弟御史。他们忧国忧民,耿直忘我的事迹仍为人们乐道。

明正德年间,皇族藩王主南昌府的宁王朱宸濠意图谋反,时为南京监察御史的范辂(汝城籍)正好到江西巡视,他见朱宸濠有异,便冒险上书朝廷,弹劾朱宸濠及亲信镇守太监毕真,后遭朱宸濠、毕真等反诬入狱,所幸朱宸濠、毕真起兵谋反失败被诛,范辂才官复原职。范辂在朱宸濠图谋反叛朝廷这一大是大非面前,尽管面对的是皇亲重臣,尽管预知弹劾难果,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仍坚守舍身取义之志,足见其忠义之心,也反映出自小受理学熏陶的理学名臣的性格特征。因此朝廷赐建“绣衣坊”和“中丞公祠”以祀之,时至今日,此二建筑仍屹立在县城范家村。

明都察院左都御史朱英(汝城籍),为官40年,都能清心寡欲,保持操守,殚精竭力,造福百姓,薄赋轻役,安抚民众,惩恶扬善,刚正不阿,深得民众拥戴,被誉为“五谷神”。在明《朱恭简荣哀录》序(注:朱英谥号恭简)中,写道:“仕宦所至,辄有声,实总督两广,两广之士民爱戴之如父母……及其卒也,天子谕祭之,述其贤能功德而哀之。民哭于野,士哭于学,缙绅士大夫哭于京邸,其也所谓生荣死哀者耶”。正如明礼部尚书周洪漠在其墓志铭所云:“出而为万里长城,入而为三朝元老”。在外沙村纪念朱英的“太保第”祠堂中,一块古匾“理学名臣”道出了其中因由。

在永丰乡先锋村,有一座古祠堂叫“诏旌第”,其门楼两侧楹联为:“世德千秋重,君恩万代荣”,门楼斗拱正中镶嵌一块“圣旨”牌,这是为纪念朝廷旌表周氏九世祖周如尧义举而建。明成化十八年,天下大旱,荒灾四起,周如尧捐粮千担,赈灾济贫。皇帝颁圣旨将周氏朝门谕为“尚义门”。在浸润理学文化的汝城,即便是匹夫,也将“忠义”举得至高无上。

三、汝城有大批承载着理学精髓的古祠堂,千年来始终高举理学文化大旗,汝城打造理学圣地有物象载体

汝城古祠堂有710多座,可以讲村村有祠堂,族族有祠堂,而且建筑精美,文化浓厚,是汝城文化遗产的精华,是全国较为独特的古建筑形式。汝城古祠堂在华美的外观下,其实蕴含着深厚的理学文化。

许多古祠堂的大门两侧或大堂上,都有四个醒目的大字“忠、孝、廉、洁”,且都为大理学家朱熹手迹仿体,祠堂两边一般有两条巷道,巷门上分别书写“礼门”、“义路”,从这里可知,程朱理学这种新儒学的思想主张,已深深烙刻在汝城古祠堂文化中,且发挥出强大的教育意义。

汝城古祠堂,是一个家族的缩影,它是荣耀和权威的载体,是进行管理和议事的场所,是实施教育和激励后人的课堂,其地位和作用在一个家族中无可替代。汝城古祠堂无不把理学的思想教化做为根本。在祠堂命名上也尽显理学精义,如土桥乡金山村叶氏家庙取名“敦本堂”,同村的卢氏家庙取名“叙伦堂”,卢阳镇予乐村唐氏宗祠取名“五礼堂”,卢阳镇斗山村曾氏祠堂取名为“三省堂”,卢阳镇东溪村颜氏宗祠取名为“克复堂”,卢阳镇津江村祠堂取名为“五经世第”,等等,不一而足。一些古祠堂的堂联也尽显理学内涵,如马桥乡外沙村“太保第”联云:“考亭(朱熹)理学源流远,恭简(朱英)勋猷德泽长”,巧妙地把理学大师朱熹和本村出去的理学名臣朱英连为一体;土桥镇周家村周氏宗祠联云:“国勋已见排诸吕,家学曾经授二程”,把周敦颐倡立的理学尊奉为家学,还有什么比这个更亲切更值得崇尚的呢;卢阳镇长湖朱氏祠堂联云:“由闽省以开基理学文章施马厅前垂旧典,卜长湖而聚族力田孝弟登龙堂上焕新猷”,把理学文章作为厅前典制,足可看其重了。其他一些祠堂的牌匾对联,或示理学渊源,或含理学教义,多与理学融通。

四、理学思想在当前仍具积极意义,且有强大的生命力,汝城打造理学圣地有现实价值

不容否认,作为新儒学的理学是封建土壤中培育出来的,其理论有其局限性,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它所倡导的社会规范主要是“三纲五常”,在今天看来,三纲是糟粕,五常是精华,仍然瑕不掩瑜,只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是了。

理学将“仁、义、礼、智、信”这五常阐释教化得非常具体,在“仁”的方面倡导仁心、仁义、仁政、仁慈、仁爱;在“义”的方面,崇尚道义、正义、礼义、情义,讲究义理,提倡义举、施行义务、颂美义士;在“礼”的方面,讲究礼法、礼节、礼让、礼仪、礼貌;在“智”的方面,主张尊崇贤达,激励上进处优,处处重文兴教,讲求知书达理,追求伟才达儒;在“信”的方面,突出一个“守”字,主张守义、守信、守制、守职、守业、守家。这五常,成为了主导宋、元、明、清近700历史的主流思想,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社会规范,成为这一时期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动力。试想,这样的五常哪个时候不需要?哪个地方可以丢掉?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弘扬理学思想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认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延续好民族的文化血脉和灵魂,要守护好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塑造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中央如此重视中华民族文化,我想,理学当有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