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大/为何我们相遇/难道是缘分/难道是天意/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我的梦里/我的心里/我的歌声里”
每每哼起这首歌时,我就会想到汝城,这个名字中有水有女子的地方。都说一个人的个性会被名字所影响,我觉得城市也会。这座湘南小城就如同她的名字,温柔、秀丽、惹人爱恋。
来汝城实践锻炼前,前来送行的老总问我是否做好了吃苦的准备,我老实地回答他:心里七上八下的,完全没有底。可是两个月实践锻炼结束后,却怎么也舍不得离开汝城。这里的人和故事已刻画在我心底,在午夜梦回的时候,萦绕在我脑中。
初印象
我锻炼的乡镇是汝城县永丰乡。4月24日,我到达汝城的第一天,在汝城县委安排的欢迎晚宴上,我遇到了第一个与这个乡镇有关的人——前乡党委书记何贵雄。何书记是个开朗健谈的人,他热情地向我介绍了这个永丰乡的基本情况。
“山上无林,地上无水,地下无矿。”何书记是这样概括永丰乡的基本情况的,而贫穷则是他提得最多的词。“你是在城市里长大的吧?来我们这里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哦。”
第二天一大早,初到乡政府的我见识到了何书记口中的贫穷。通往乡政府的大路两边是农田,经过的车辆会扬起厚重的灰尘。乡政府外稀稀拉拉有几家小门面,卖电器的、卖建材的、卖手机的,还有两三家卖小百货的。商铺里卖的东西也都是些山寨货,旺旺雪饼是唯一听过的品牌。
乡政府有两栋办公楼,其中一栋的三四层还是职工宿舍。办公楼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灰黑的建筑,看上去很破旧。
最要命的是,乡政府里面喝的水是从旁边山头直接流出来的,没有经过任何净化。一下雨,水就变得昏黄浑浊。乡里面的干部说,这种情况已经维持了几十年了,乡政府拿不出经费来修自来水,只好就着这水喝。前几年,乡干部做体检,30多个人中有20多个人检查出肾结石,不是不想修,实在是没钱。
我住的地方在其中一栋办公楼的三楼,说是说二居小套房,里面只有四面墙、一张桌子、一张床,外加一个衣柜。
那些人
与村里的孩子在一起
虽然条件如此艰难,乡里面的职工却没因此而松懈,每个人都把做好工作当成自己的使命。
永丰乡银坑村村支部书记郑飞龙就是其中之一。
“要想富,先修路。”为了解决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从2002年始,郑飞龙每天早出晚归,穿行于通往各自然村的崎岖小路上,挨家挨户走访,广泛动员群众,先后6次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坚持维修4千米的进村公路,新开组级公路两千米。
为了修通进村水泥公路,2007年10月至12月,她放下了自己的农活,白天找人论证公路建设项目,争取政策支持,晚上在村里与其他干部商讨方案。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项目批下来了,但郑飞龙头上的白发多了,地上的庄稼荒芜了,丈夫心痛地劝她说:“不知你这样拼死拼活是为了哪一点”,可她只是嘿嘿一笑,从没有半句怨言。
2008年4月,项目要实施了,可一算账,她傻了,38千米水泥公路需投入资金73万元,除上级支持外,全村327人人均要集资700元后,怎么办?她毅然将在广东打工的女儿召回来当帮手,把家中计划买女儿嫁妆的1万多元存款带头投资在公路建设上,在她和村支两委干部的带动下,群众积极捐款,仅用了几天时间就捐款12万多元。
由于资金不足,建筑老板们看过后摇摇头就走了,许多老百姓看到她因修路的事人都熬老了,劝她放弃,说:“修不成不怪你。”但她还是一如既往跑上跑下,终于找到了一起愿先垫资修路再结账的老板。就在即将开工时,个别村民因为修路占用农田补偿太少而阻止施工。为了确保工程如期动工,修路要占自家地较多的她,主动提出修路占用她家的土地不用补偿,见此,几个闹情绪的村民也再没有多说一句话了,表示支持村里的工作,补偿多少都不计较。工程开工后,她顾不上自家的农活,带领村级质量小组认真检查施工质量。施工队的人都说她“建这条路的事,在郑书记眼里比她家修房子还认真”。
在乡间,像郑飞龙这样的人儿并不少见,他们用自己的热情在艰难的环境中行动着。看见他们,我常常问自己,如果我生活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我能否也保持这种对工作的热忱。正是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基层工作人员最朴实的一面,也找到了自己学习的榜样。
做点事
在永丰乡的这段时间,我在走访各个村的同时,一直思考着该为乡里面做点什么。
在汝城,永丰乡西塘村的杨梅是很有名的。6月初,原本略显生涩的杨梅争着长大、变红,像小乒乓球似的挂了满树,压垂了枝叶。伸手摘一颗放在嘴里,杨梅的清香浸在口中。咬一口,汁水溢出来,甜,却又不是单纯的甜,带着杨梅纯正的酸,整个味蕾都被刺激开了。这里的杨梅,肉很厚,咬上一口似乎深不见底。
杨梅质量虽好,但是由于缺少了推广和包装,这里的杨梅只能卖到县城附近,卖不出好价钱。西塘村村支书黄粉珠找到我,希望通过媒体,将村里面的杨梅推广出去,帮助农民发家致富。
我立即向报社领导反映此事,随后,我们讨论出一个方案:做个杨梅节的活动,将永丰的杨梅推广到长株潭地区。杨梅节的活动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组织长株潭的市民、超市商场的采购经理一起到永丰来品杨梅,二是配合乡政府,将杨梅送到长株潭三地销售,并由《潇湘晨报》、《长株潭报》、红网等三大媒体联合宣传,将杨梅的品牌打出去。
方案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乡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下乡“挂友”和各部门的帮助下,我们成功举行了杨梅节的活动,永丰的杨梅在长株潭三地销售一空,“永丰杨梅”这一名片也被三市市民所熟识。
两个月的实践锻炼生活一晃而过。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在汝城,我第一次自己完成了一项活动策划。在汝城,我真正进入了基层,真正做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我一直都认为,正是有了那些人,那些过程,才有了故事。正是有了那些故事,我们才会对一个地方念念不忘。